400-680-7590

海轩新闻

安徽:应势区域协同,做强创新之力

发布时间:2025-05-20 10:38:46

发布人:海轩科技

      强化科技创新,建设特高压枢纽……安徽正在乘区域协同之势,强绿色发展动能。

      安徽承东启西、地接南北,既是中部地区拥抱开发的“东大门”,也是长三角向中西部辐射的“桥头堡”,已成为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长三角一体化是安徽发展的重大机遇。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4年安徽出台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年度重点合作事项扎实推进。2025年,安徽将以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牵引,增强区域协调发展整体效能;加强多重国家发展战略协同实施,释放战略叠加效应,带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推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落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是关键,能源电力是基础能源电力行业向“新”发展,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升级、强化科学技术创新、积极推动能源转型,为长三角绿色发展提供了澎湃动能。

                                                                                                                                                                                                                                                                   

 

      2010年,《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由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明确提出加快电网建设和改造,扩大西电东送、皖电东送和北电南送规模。15年间,安徽从区域性电力输出地跃升为长三角能源配置的“核心枢纽”

       2013年,1000千伏淮南—浙北—上海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投运,这是第一条“皖电东送”特高压线路。该工程首次实现了特高压线路“一塔双线”的创新设计,输电效率翻倍提升,相当于为长三角地区开辟了一条电力“超级高速公路”。

 

▲午后的池州九华特高压输电通道

      “十三五”期间,安徽电网迎来关键转型。2016年12月,第二条“皖电东送”特高压线路——1000千伏淮南—南京—上海特高压输电工程建成投运,安徽电网进入特高压交流大电网时代。特高压交流南北环网如同纽带,将长三角三省一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2019年9月,±1100千伏准东—皖南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正式投运,自此,安徽形成“两交一直”特高压格局,从单纯送出向“送受并举”转变,成为长三角地区电力交换和资源配置的关键节点。

      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协同推进跨区域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快区域电网建设方面,要完善电网主干网架结构,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提高区域电力交换和供应保障能力,支持安徽打造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这为安徽电网发展进一步坚定了信心,也指明了前进方向。

      进入“十四五”,安徽电网再次按下“加速键”。2024年3月,陕北—安徽±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开工建设,安徽省受入电力将进一步增加。2025年3月,甘肃至浙江±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安徽段正式开工建设,投产后预计每年可促进西北地区新能源电量消纳超212亿千瓦时。此外,蒙电入皖工程、皖鄂直流背靠背电力灵活互济工程等重大项目也取得积极进展,长三角能源电力互济互保能力也将进一步提升。

 

▲±800千伏金塘(左)、灵绍(右)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铜陵枞阳段

      目前,安徽正在牵头编制长三角新型能源体系建设方案,协同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与江苏等三省一市签订互济合作协议,以实现长三角区域电力合作全覆盖。

      如今的安徽,已不仅是昔日的煤炭输出地,而是成为长三角特高压电力枢纽的核心节点。4回特高压线路、7回500千伏线路与华东电网“血脉相连”,电力调配更加灵活高效。2010~2024年十五年间,“皖电东送 ” 发电机组累计向华东输送电量8369.02亿千瓦时。电力,正成为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引擎。2024年7月1日至8月31日迎峰度夏期间,浙江与安徽开启电力置换互济,首日两省用电高峰时段分别受入对方省份100万千瓦电力,总置换电量达300万千瓦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安徽考察时指出,安徽要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实现跨越式发展,关键靠创新。

      量子技术是国家“十四五”规划布局的六大未来产业之一。2020年10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深刻认识推进量子科技发展重大意义,加强量子科技发展战略谋划和系统布局。2024年7月,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发布《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在加强长三角科技创新跨区域协同方面,提出包括深入推进张江、合肥两大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等举措。目前,安徽已建、在建、预研13个大科学装置,中国科大联合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等单位成功研制“祖冲之二号”“九章二号”“九章三号”量子计算原型机,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3年稳居全国第一方阵。

 

▲2024年11月29日,安徽电网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用

       早在2017年,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网安徽电力”)就开始布局电力量子技术新赛道:2019年,建成首个应用验证最全面的调度自动化量子示范网络;2022年,牵头研制的世界首台量子电流互感器在合肥110千伏潜水变挂网运行;此后,一体式量子直流电能表、量子无损检测仪等电力量子精密测量成果相继问世;2023年,建成国内唯一、行业首个电力量子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电力量子感知实验室,启动建设国内首座量子综合示范变电站建设。2024年11月29日,国网安徽电力220千伏合肥候店量子应用示范变电站建成投用。该站是国内首座应用量子测量、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三大量子技术的在运变电站,大大提升了电流、电压等测量精度,能有效提升区域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水平。

      2024年,安徽牵头实施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攻关项目7项,共建首批12家创新联合体。长三角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正在给安徽带来积极的“化学反应”,实现了从“煤电粮”到“芯屏汽合”的升级。在能源领域,安徽以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聚焦光伏电池效率提升与新型储能材料研发,为核聚变等前沿技术提供基础研究支撑。

      不仅是量子技术,安徽在氢电耦合方面也实现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2022年7月,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将国内氢能发电功率历史性提升至兆瓦级。2024年迎峰度夏期间,示范站共参与电网调峰16次,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起到了重要作用。”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运营管理负责人夏鹏说。

 

▲2022年7月,国内首座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在六安正式投运,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兆瓦级制氢-储氢-氢能发电的全链条技术贯通

      2024年,安徽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43.6%,在与沪苏浙的深度耦合中构建起更具韧性的现代产业体系。未来,安徽还将继续聚焦于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产业,强化上下游产业链条的深度整合与无缝对接,加速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刘伟认为,安徽聚焦打通科技创新策

      绿电作为一种清洁、低碳的能源,正成为绿色消费的重要品量比例为55.1%,分布式光伏发电新增装机容量达932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四位。

 

▲在无为市严桥镇境内,新能源发电机设备整齐排列在山间

       如此大体量的分布式光伏,除了积极开展绿电交易,还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方法确保其安全高效消纳?

       科学确定新能源开发规模与建设时序是基础。2023年,安徽省能源局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分布式光伏规范有序发展的通知》《安徽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实施方案(试行)》等地方性政策相继发布施行,新能源项目得以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环境得以保障。

       引导分布式光伏科学布局、有序开发、就近接入、就地消纳是关键。2023年,国网安徽电力发布《分布式电源可接入容量信息公开管理办法》,每季度开展分布式光伏接入电网承载力分析,明确分布式光伏开发“红”“黄”“绿”区域,测算供区内变电站、线路、台区可接入容量,按季度向社会公布电网可承载规模信息。

       储能的重要性也在凸显。2024年,全省新型储能总装机容量约273万千瓦,同比增长53.4%。当年,省内首个光储产业专项支持政策——《支持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若干政策》出台,加快推动先进光伏和新型储能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今年3月公布的《安徽省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025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打造长三角绿色储能基地。

 

▲在铜陵市郊区陈瑶湖镇,铜陵公司员工义务巡检杨圩50兆瓦“渔光互补”光伏电站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政策的持续完善,绿电在能源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升,2024年,安徽全年绿电交易成交量达1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0%。从国内首笔绿电日挂牌交易的开启,到分布式光伏“四可”的精准实施,从省间绿电外送的区域协同,到政策体系与技术标准的系统构建,安徽以敢为的魄力正在探索一条兼具创新性与可复制性的能源绿色转型路径。